圖說芝麻
胡麻 Sesamum orientale Linn./ Sesamum indicum Linn.
胡麻科(Pedaliaceae)胡麻屬(Sesamum)
1年生草本,原產於東印度。目前主要生產國有印度、印尼、中國大陸、緬甸及泰國等國家。又名芝麻、油麻、烏麻及麻仔等。品種極多,依種子色澤可分為白胡麻、黑胡麻、黃胡麻3種。果為蒴果,長筒狀4方形有縱溝,成熟後會裂開,自動彈出種子
果實為蒴果,圓柱形或橢圓形,長 2~2.5 公分,有稜 4 條或有時 6 條或 8 條,成熟時縱裂,有短柔毛;種子多數,扁平圓形,黑色,白色或淡黃色。
目前台灣推廣栽培品種為胡麻「台南1號」,屬黑色種皮四稜。春作的生育日數為95~120天,秋作則為85~95天,屬中熟種,強桿抗倒伏,每節蒴果以三個居多,黑色種皮,產量及籽粒含油率高。
當植株莖葉轉為黃色,逐漸由下往上開始落葉,蒴果轉黃,中下部蒴果內種子已由乳白色轉為黑色時,即可收穫。胡麻收穫方式多採用連根拔起或離地面6~10公分用鐮刀將植株割下,約十餘株捆成一束,數捆交叉置於田間乾燥,經4~5天後,大部份蒴果裂開時,即可脫粒。脫粒時以塑膠布舖在田間,將植株移到塑膠布上,以棍棒敲打植株、使籽粒掉落在塑膠布上。如一次脫粒未乾淨,尚需繼續晾晒,再反覆脫粒。敲打脫粒的籽粒常混有枯葉、莖桿等雜質,可利用風選去雜質後,再以日曬法將種子乾燥。
營養成分:蛋白質21.1%、脂肪45.8%、醣類5.3%、維他命A、維生素B、B1、維他命D、維他命E、磷、鐵。胡麻油脂含量高達45~60%,蛋白質為16~32%,粗纖維2~3%、多糖(膠質)10%,及鈣、磷、鐵及等。胡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之亞麻油酸,為人體不可缺少之脂肪酸。其中,亞麻籽油中含有45~60%的α-亞麻油酸。藥理研究指出,胡麻油中含脂肪酸、亞麻油酸、棕櫚酸、花生酸等甘油脂、另含甾醇、芝麻素、維生素及葉酸、蔗糖、蛋白質、卵磷脂及多量的鈣。其提取物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臟及肌肉中肝糖的含量,並有致瀉作用。
編按:
中藥基準方裡“清燥救肺湯”及“消風散”處方中的胡麻仁即為黑芝麻,過去中藥廠常在查驗登記時,誤用亞麻科的亞麻仁為胡麻仁,因為亞麻仁別名為胡麻子、壁虱胡麻,弔詭的是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所公告的“處方中應使用之藥材名稱”卻是永遠只公告消風散處方中的胡麻仁應使用黑芝麻,永遠不把公告資料完整化,將“清燥救肺湯”補上。另外,就目前調查了解台灣中藥房多習慣使用亞麻仁當作胡麻人使用。
|
胡麻仁 |
亞麻仁 |
基原 |
胡麻科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 L.之乾燥成熟種子。 |
亞麻科植物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之乾燥成熟種子 |
別名 |
黑芝麻 |
胡麻子、壁虱胡麻 |
性味 |
甘、平 |
甘、平 |
效用 |
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通乳。治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病後脫法,腸燥便秘,婦人乳少。 |
潤燥通便,養血袪風。治風熱濕毒,腸燥便秘,皮膚瘙癢,瘡瘍濕疹。 |
綱目‧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胡麻即今油麻。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另既稱為“麻”,其莖皮可提製人造纖維,亦可供搓繩及織麻袋用。“油麻”可提煉出麻油。
黑、黃、白芝麻為成熟程度與乾燥程度之不同,三種同來源,可能因為成熟程度不同,所含有之營養成分比例不同,造成滋味與功能之不同。
※圖上為亞麻仁,圖左下為白芝麻,圖右下為黑芝麻(黑白芝麻為成熟程度與乾燥程度之不同,兩種同來源)
※果莢有四室,常三個果莢連生,莖呈四稜。
※不同成熟程度的芝麻(三個均同株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