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藥材直徑談首烏藤、忍冬藤品質
文/吳坤璋藥師
一般我們可能會認知草本藥材越粗,動物類藥材體型越大,代表生長年數越多、可能二次代謝產物越多、可能藥材有效成分越高、可能臨床使用上效果越好。
本文由期刊刊載首烏藤化學分析研究(臺灣習慣稱為夜交藤)談起。
研究證實當首烏藤藥材直徑超過0.9cm時,則其指標成分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 (THSG)含量將不符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需達0.20%以上的規範,直徑超過1.4cm時,甚至多項指標成分(THSG、Emodin、Physcion)將低於儀器之偵測極限(N.D.)。
《各種粗細之首烏藤,圖中飲片為一般市售飲片大小,各位可參照比例尺推想成分飲片成分如何》
《由中國醫藥大學張永勳教授研究團隊所得出之首烏藤研究成果》
首烏藤品質建議:購買首烏藤最好不要太粗(直徑不要超過9mm)。
前年,聽到民間傳說,忍冬藤也有跟首烏藤一樣的情形:藥材直徑越粗,越沒有成分。
筆者,基於好奇心的驅使,帶著實證精神,收集市售10多批粗細不等之忍冬藤藥材,為去除可能“不同產地”、“不是植株”、“不同季節採集”、“不同生長年份”之影響,特別赴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村由黃順昱村長所營建之金銀花生產專區採集生長多年之忍冬全株,由於臺灣中藥典第二版中對忍冬藤藥材的直徑描述為1.5~6mm,特將該株忍冬藤依據其藤莖之直徑大小不同作區分,又因為觀察到某部分藤莖已木質化、某些尚為幼嫩,特別分別將檢品分為:
1、直徑超過藥典規範之木質化莖;
2、直徑合乎藥典規範之木質化莖;
3、直徑合乎藥典規範之未木質化莖;
4、忍冬葉片,
進行藥典規範指標成分之一綠原酸含量分析。
《魚池鄉頭社活盆地的金銀花專業生產區金銀花植株》
《取自同一忍冬植株成分分析結果》
《臺灣市售不同粗細之忍冬藤藥材》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
1、忍冬藤之指標成分綠原酸含量與藥材直徑較粗含量較高;
2、合乎藥典描述直徑大小之忍冬藤木質化與未木質化檢品,綠原酸含量相當;
3、忍冬葉片所含綠原酸含量遠高於藤莖。
4、市售其餘10多批粗細不等的忍冬藤藥材,亦是藥材較粗,則綠原酸較高。
就此,可破除民間傳說,忍冬藤跟首烏藤一樣,藥材直徑越粗,越沒有成分。
而其實,就市場藥材考察了解,符合藥典規範粗細的忍冬藤藥材應該也是這幾年才有的,早期,看到的幾乎都是超過藥典規範粗度的木質化藤莖。
忍冬藤品質建議:上面圖片中那樣細細的忍冬藤就很夠用了。要不要用很粗很粗的,那我們就考慮C/P值好了。
※就筆者初步不完整的本草考察,忍冬藥材最早是忍冬帶葉藤莖,後來,才認為用花較為高雅,才分出金銀花這個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