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黑膏藥製作
傳統黑膏藥在製劑分類上稱為硬膏劑。定義為由藥物或藥油與固體或半固體黏合性基劑所組成,塗於牛皮紙、布或皮革等裱褙材料上,專供局部外用的固體製劑。
製程簡述如下:
萬應寶珍膏藥材碎塊(非芳香、樹脂類材料)以麻油浸泡三週後,進行炸料,將藥材加熱至藥枯(呈焦黃)
※芝麻分泰國、越南、台灣。可使用泰國跟台灣出產之芝麻(油)
將炸料完成汁藥材過濾,取藥油。
藥油稱重完成後進行煉油。稱重目的為要計算黃丹要放多少量(一般一斤藥油,加5-7斤黃丹)
判斷是否煉油成功:測試藥油是否滴水成珠(1.有時剛滴時會成珠,一下就散開,這樣不行。2.杯子若有油分會干擾滴水成珠)
若是,這時候沒有滴水成珠即下丹,會造成後面的聚合反應效果不好,延長下丹後的攪拌時間。
紅丹(鉛丹):即四氧化三鉛(Pb3O4)、二氧化鉛(PbO2)、氧化鉛(PbO)等之化合混合物。
原具毒性,呈橘黃色。
紅丹經炒後,變成氧化鉛,呈暗紅色(但若放涼後又會恢復成橘黃色),且毒性降低。
炒丹會因水分減少,可免於做膏藥時產生過多煙霧。
煉油及炒丹(下丹)是製作黑膏藥最重要的步驟。
將炒好的紅丹篩後入藥油。
下丹後,植物油(麻油)的油酸(Oleic acid)與鉛丹(PbO)在高溫作用下(溫度約250度C),生成脂肪酸鉛鹽(Lead oleate)的黑色黏性物質,於高溫下為液體,冷卻後為黏性團塊或硬塊。
因為黑色黏性團塊,故稱黑膏藥。
下丹後,開始冒出大量白煙,下丹可在加熱狀態下(火上下丹)或關火下丹(離火下丹),以安全為度,避免著火或反應過於劇烈,藥油表面過度沸騰。
下丹後,紅丹與藥油產生聚合反應(生成脂肪酸鉛鹽)後,滴水一定成珠。
聚合反應後持續攪拌
攪拌至按壓聚合物,不黏手牽絲為度
快完成時,液面油亮
分裝入鋼杯。
黑膏藥攤塗過程(攤塗於牛皮紙上,再蓋上玻璃紙)
初學者攤膏很醜XD
學成~~感謝老師的指導與學員互動的趣味。